6月26日上午九点,我冒着大雨转了两路公交车,到市老年大学4楼报告厅开会。
开会的通知,是15天前文化研究会口头告诉我的,可能是我听力不好,也可能是当时周围声音嘈杂的原因,我以为是参加《邳州文化》编委会会议。《邳州文化》是邳州市文化研究会会刊,每季度出版1期。去年以来连续5期都有我写的文章,编委名单里有我的名字。因为带外孙女,我长住南京,昨天特意赶回来参加会议。
进会议室签到时,拿到了一个包,包里有六本书,还有一个红头文件。副会长高福岗同志见到我,安排我坐到前面第三排,好像说等着领奖。高福岗同志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他写的书《燃烧的禹王山》,很有名。他也是今天的会议主持人。
我很纳闷,领什么奖啊?就因为那几篇被编在《邳州文化》上的豆腐块文章?可能性不大。我赶紧翻看刚才拿到的红头文件。文件是邳州市文化研究会发的,表彰48名编纂《邳州运河文化丛书》先进工作者,我被列在名单的第一人,排名按照姓氏笔画。我沾了姓名笔画最少的光。
展开剩余76%趁着听会间隙,我悄悄地打开包,把书一本本地拿出来,一股浓郁的书香气扑鼻而来。全书六卷:《天工开泇》《物华斯珍》《百艺有道》《红色印记》《水润民和》《研究文丛》,江苏省人民出版社出版,1709千字,重量差不多有10斤,图片多是彩色。每卷开头都有编委名单,我是排名第一的编委委员(按姓氏笔画为序)。邳州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6000年,这套丛书涵盖邳州大地古往今来的运河文化。粗翻一遍,正文里没有找到我的名字。
我有什么贡献,能成为这套丛书的编委之一呢?如果没有,只能是徒有虚名!想到这,我脸红了。记得四五年前,高福岗同志把我和几位文友召集起来,成立一个编委会,要编写一本书,名为《水润邳州》。我因为长期住在外地,只参加过几次活动。当时,凭记忆加上偶尔几次走访,我写了4篇与运河有关的豆腐块文章,都是我知道的一些小事,发在微信公众号上,也发给高福岗同志。以后没有再次参加他们的活动。《水润邳州》这本书是否出版,我不知道,也没有打听过。难不成因为那几篇文章,让我来参加会议?可是今天的丛书上没有找到啊!
再翻一次,终于找到了。第一卷《天工开泇》最后一页后记里有一段文字是这样写的:“列朝列代治理泇运河的功绩,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时代为最,复以新中国成立艰难困苦的岁月中,缺衣少食,勒紧腰带,雪雨无阻,奋战在治河第一线的民工出力流汗最多。我们没有忘记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而为造福后代不惜出大力流大汗的父老兄弟姊妹,遗憾的是查遍地方史志却几无所获。邳州马其亚《父亲是扒大河的模范》和《父亲那顶“嶂山切岭工程留念”的草帽》两篇回忆文章发表在网络平台上,我们看到,如获至宝,征得作者同意,原文录入,在此致谢。”这两篇文章被编辑在第299页到第306页。
后记署名是“编纂者”。我看到,这卷书的编纂者是田秉锷和程荣华,二位也是这套丛书的顾问。我看到此时的主席台上,“田秉锷”的名牌后坐着人,想必他就是田秉锷。AI告诉我,田秉锷是江苏著名文史学家,江苏师范大学教授,徐州市政协委员,原《淮海文萃》的主编。著有《金瓶梅与中国酒文化》等作品,还编撰了《毛泽东诗词鉴赏》。
这时,主持人恰好邀请程荣华老师上台讲话。我一看,一位四方大脸,面色红润,白发苍苍,精神矍铄的老人,正从我身边健步走上主席台的发言席。
程荣华的名字,我四年前才知道。有一天,我接到一个陌生电话,电话里介绍说他是程荣华,想编纂一本关于邳州水利方面的书,看到我写的关于父亲扒大河的文章,想采用一下,问我是否同意。我当时回复完全同意。我们互加微信,他把我的文章局部修改后拍照给我。我说您怎么修改都可以。后来我打听别人才知道,程荣华老师在邳州文化界、教育界早已大名鼎鼎。我因为长期在乡下工作而且是教物理学科,与政界、文化界的人基本上不熟悉。自从有了微信联系,我经常看到程老师给我的文章和朋友圈点赞,还知道程老师著作等身,也想着有机会能拜望一下他。实在没有想到,原来程荣华老师打电话给我,他要编辑的书就是我现在拿到的这套丛书啊!
台上,程荣华老师全程脱稿,侃侃而谈,几乎没有一句磕巴。我全程给他录了视频。他说,这套丛书工程浩大、涵盖广泛,邳州文化研究会的同志们是干大事的人。当他说到今年已经92岁了,还想看到邳州文化研究会再干成更多的大事时,全场报以热烈的掌声。当他返回座位走过我身边时,我主动站起来跟他握手,表达致敬的心情。
散会后,想再找程老师聊一聊时,他已经离开会场了。今后只要有机会一定去看望程老师,不求别的,只求沾沾他的寿气。他的微信昵称叫知止书屋,瞧这名字,就够咱学的!
在颁奖环节,我走上主席台,高福岗同志把一本大红的荣誉证书发给我。握着这位国家级大作家的手,我很激动,也很惭愧。惭愧的是,自己只有那点豆腐块样的文章。我很感激高福岗同志的一次次鼓励,也感激那么多为这套丛书出谋划策、操心费力的朋友们,他们是大家,是我学习的好榜样。
我一边听会,一边把丛书上与我有关的页面拍照,还把我写的那几篇扒大河的文章,发到我家的微信群。很快,儿子留言了:“人的一生,白驹过隙,若不是爸爸用一篇篇散文,勾勒了爷爷的故事和轨迹,我们后辈也难以了解这些被时光掩埋的过往。用文字记录下来真好,那些被笔尖定格的故事,能将短暂岁月里的悲欢离合、步履印记,都凝练成可供后人回望的文章 ,意义非凡。”
儿子的这段话说到了我心里。我退休了昆明配资开户,就想着怎么尽自己的能力,把一生中知道的事情写成文字,留给后人,让他们不忘过去,珍惜现在,相信未来。
发布于:北京市恒运资本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